工业前社会中的劝教文化,工业社会的科学知识,信息社会的记录数据。不同的阶段人类的信息积累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数据对社会的影响将取代知识大放异彩。这跟企业的大小无关,而跟怎么去理解和运用数据有关。大数据与其说是一种具体指向,不如说是一种思维。如果说网络化是连接时代的骨骼框架的话,那么大数据就是神经中枢。因为大数据,连接时代有了生命。 没有各种专业化知识的支撑,分工时代的工业社会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同样没有大数据的支撑,连接时代的信息社会也将有名无实。工业社会中人们通过有效的分工,各自在不同的领域、环节精益求精。导致社会中的知识门类快速丰富,每个门类中的知识量以及可靠程度也大幅增加。反过来这些知识、技能又进一步去强化社会的分工和发展。工业社会得以发展的各种能源、动力、合成、制造等硬技术,以及流程、激励、营销等软科学知识的积累在很短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类历史)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依赖于这些知识和技术,人类得以上天入地,社会综合财富大幅增加 。农业社会低效率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站在工业社会巨人的肩膀上,信息社会依赖的重点将会从专业化知识转移到系统化信息,以及由各种系统化信息积聚、转化形成的大数据方面。当然这并非指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会停止或减弱,而是在对知识追求基础上,对各种信息、数据的价值的持续挖掘和直接利用开始变得更为关注。这就如工业社会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尽管势头和整体人类投入的总精力都超过了工业前社会延续下来的人们对宗教、哲人学说等文化理念的持续看重 ,但并不代表后者就消亡了,或者人类对他们的看重程度下降了一样 。我们用下面这个示图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
如果说古人追求的是“善”,现代人追求的则是“真”。为了“真”,有些时候我们甚至会打破哪怕有“善”目的的“非真”,或者现在还认识不到的“真”。这也是为什么关于上帝以及其他神灵是否存在等以前很敏感的问题,现在却可以变成相对平常的话题来进行讨论。 未来我们可能追求的是“行”(有效可行)。尽管看上去功利化的色彩很浓,但不代表对前者的否定,甚至可以看做是将之前的追求作为基础而延伸出来的一种更为精细可行的原则。或者是在另外一个之前未精耕细作的新领域中的大力拓展。 “行”代表着有效,尤其是结合具体情境的有效。在相对普遍的意义上,可能有些基于特定情景的数据发现毫无价值可言,但在本体所在的情景中却有可能非常有用。在专业知识和说教理念深化不到的具体情境中,“行”代表着一种更为落地的方式 。与专业化知识采取分个击破的方式不一样,系统化信息采取的是综合规则判定的方式来指导行动。基于系统设定的各种规则,以及后续信息加工过程中系统新加入或自学习获得的规则,系统化信息对实践的指导会更为有效,甚至有些时候会将“善”和“真”的价值体现出来。因为基于连接思维和实践的系统化信息考虑的规则可能会更多,综合判定过程会考虑得更全面。 在连接时代,由系统化数据组成的各种大数据有可能是我们除了连接思维本身之外最值得珍视的宝藏。通往这个宝藏的道路尽管艰辛,但人类即将到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