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数据中国 首页 热点综合 热点科技 查看内容
从PMI数据看一季度经济形势
2015-4-2 00:31 |来自: 新华网| 查看: 20422| 评论: 0

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1日对外公布,为50.1%,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同日公布的3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虽小幅回落,但仍居53.7%的较高水平。开年以来,我国制造业PMI逐月反弹,非制造业PMI持续扩张,释放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哪些信号?

制造业PMI指数逐月向好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环节,是国际通行的经济先行指标。

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反之则反映制造业收缩。一季度我国制造业PMI指数持续上行,分别为49.8%、49.9%和50.1%。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数据时表示,春节后企业开工增加、国家稳增长政策改善了市场预期,以及近期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降幅收窄等有利的市场环境,是3月份国内制造业PMI小幅回升的主要原因。

“3月份PMI12个分项指数升多降少。”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陈中涛分析说,自2月份以来PMI指数连续小幅回升,尤其是生产指数、购进价格指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回升较为明显,显示春节过后企业生产活动恢复加快,市场信心增强,经济运行呈现稳定向好发展。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看来,3月份PMI指数继续反弹,而且回升幅度较上月扩大,表明工业生产形势整体有所恢复、增长水平有所提高,经济基本态势转稳。

数据显示,3月份不同规模企业的PMI继续分化:大型企业PMI指数上升1.1个百分点,达到51.5%,其中新订单、生产等主要指数回升明显,升幅均 达到1个百分点以上;同期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3%和46.9%,分别下降1.1和1.2个百分点,仍低于临界点。

“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回升,反映出整个宏观经济回升趋势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认为,中、小型企业PMI持续低于临界点,说明这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难依然较大,值得关注。

非制造业PMI总体稳健

3月份中国非制造业PMI较上月小幅回调0.2个百分点,回落至53.7%。前三个月,我国月度非制造业PMI指数依次为53.7%、53.9%和53.7%,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格局。

专家指出,零售、餐饮等行业春节后短暂回调成为3月非制造业PMI指数回落的主因,但多数行业指数的表现总体稳健,反映出市场发展逐步好转,积极因素正在释放。预期二季度,随着稳增长政策效果全面体现,市场向好发展态势有望延续。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武威分析说,3月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的商务活动和新订单指数较上月均有明显提升,特别是商务活动指数水平高于去年同期,创出 自2014年1月以来的新高。“互联网与各产业的融合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全面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预期由此引发的信息消费升级将会在今年持续发酵。”武威 说。

此外,3月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8.9%和54.7%,均比上月上升2.4个百分点。赵庆河认为,这表明随着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加快推进以及天气转暖,建筑业企业生产活动加快,市场需求较快增长。

张立群表示,在工业尤其制造业转型升级、增速“换挡”时,非制造业的平稳发展对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十分重要,可以发挥“稳定器”作用。

预示宏观经济将稳中有升

专家指出,虽然3月份制造业PMI小幅回升,但涨幅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同时本月的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均小幅回落,国内外市场需求仍显偏弱,制造业存在一定下行压力。

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一项调查,目前企业仍普遍反映承受的成本压力较大,尤为突出的是劳动力、资金、物流等成本较高,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对此,蔡进分析说,一季度企业为谋求新年新开局,往往会结合上年经营状况和经济环境变化,对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做出调整。为了与新常态下经济形势相适应,今年企业自我调整的步伐加快、动作加大,一定程度上导致一季度PMI平均指数较去年同期有所回落。

“二季度随着国家稳增长的着力点持续加力,经济发展中的热点、亮点不断显现,相信经济运行将逐渐走向缓中趋稳、稳中趋升。”蔡进说。

张立群认为,从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三驾马车”看,未来都有保持稳定走势的有利条件。据此判断,今年宏观经济运行可能呈现“低开稳走”的基本格局,二季度数据可能好于首季。

广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鸿宇说,宏观层面降准降息以及对小微企业减税等定向调控、预调微调措施未来将持续发挥效用,建议企业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升级,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扩张利润空间,实现经济效益改善。

免责声明: 除非特别声明,文章均为投稿或网络转载,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大数据中国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本文内容有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ab12-120@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大数据中国微信

QQ   

版权所有: Discuz! © 2001-2013 大数据.

GMT+8, 2024-12-26 23:35 , Processed in 0.075576 second(s), 22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