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数据中国 首页 行业资讯 业界动态 查看内容
激活中国特色的“数据经济”
2015-6-5 00:04 |原作者: 孙丕恕|来自: IT168| 查看: 2795| 评论: 0

以信息技术突破和应用为主要驱动力,我国正在走入“新常态”经济环境,这也预示着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中国经济再一次走到了升级之路的起点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IT技术的发展正将中国企业带入全新的“互联网+”时代,“中国制造2025”规划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的新一代工业革命使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放眼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正在重构全球经济版图,全球竞争站在了几乎相同的起跑线上,为中国经济“弯道超车”创造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新的经济升级之路和竞争起点,有着强烈的技术驱动和创新驱动的特性,而在这些方面并不是我国的传统优势所在。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位,但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速快而不优。如何在新形式下找到优势、扬长避短,迅速将技术和创新与市场和需求相结合,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课题。

2012年,信息技术引爆了从数据积累到大数据应用的量变和质变。几年来制造业和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让我们清晰的看到在中国市场的优势所在:

具有全球最具活力的互联网经济环境,这一环境激活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仅从中国本土就释放了世界级的市场需求;

拥有全球最全面的生产资料和资源基础,从能源到材料,几乎可以实现生产环节的全面自给;

拥有全球最全的生产体系,上到高大精尖,下到衣食住行,多年世界工厂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打造了强大的产能系统;

拥有全球最全面产业结构,从基础设施到高端服务一应俱全,各有特色。

我们看到,丰富的需求和全面的生产基础,正在中华大地上驱动着全球最全面的工业创新产生,从产品生产层面解决需求。“互联网+”概念的推进让所有的企业踏上信息高速公路,形成多层级、全面性的互联互通,大大改进企业运行状态,大规模提升效率。“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直接驱动生产核心领域的创新和创造,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而从更大的层面思考,用信息技术释放全产业活力,让政府、金融、通信、交通、能源、建筑、服务等所有的行业,都进入生产制造行业的创新状态,发展中国特色的“数据经济”,是挖潜中国 “新常态”经济潜能,实现经济升级并赢得全球竞争的关键。

那么,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数据经济”呢?

“数据经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海量数据的互联和应用为核心,将构成社会运行基石的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相连接,把数据资源融入产业创新和升级的各个环节,变革传统产业运行方式和价值输出模式,建构新的高效、智能、便捷的社会运行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经济形态。中国特色的“数据经济”的主旨就是,释放传统产业无穷潜能,将经济形态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发展为主,促进研发、生产、输出环节的提质增效全面升级。中国特色的“数据经济”,意味着从现在的“两化”融合、“多化”融合,发展成为数据“融入”一切产业,意味着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全面重构。

发展中国特色的“数据经济”,我们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把握好新的“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关键方向。

天时: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数据经济”根本环境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信息化发展,但中国信息化基础建设仍然还存在着“信息孤岛林立”和“发展失衡”两大问题。

“信息孤岛林立”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传统的单位内建设和应用原则。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完全依据本单位需求,在行业、区域甚至单位内不同部门间,都存在信息不畅通、不链接的状况(如公安、交通、户籍系统都不通;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和物流环节不通)。孤岛导致信息不能共享,不能进行有效数据挖掘分分析,更不能带来创新价值。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云计算技术。建立以数据应用为核心的云计算中心平台,让各个孤岛在统一的数据环境下运行。在不改变原来的应用系统的前提下,云计算将不同孤岛的数据在一个平台上运行,能够最快、最安全和最大限度的打通已有业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融合,一起进行价值的挖掘和应用。我们要注意,简单的实现“互联网化”,不能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仅仅完成泛在网络链接,不能实现系统内数据的融合与应用,更不能实现业务升级和创新。发展“数据经济”的全面信息化包括社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加强统一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协助传统产业进一步打通数据流、信息流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进而改变旧的经营模式和生产方式,释放数据创新的力量。

而解决信息化“发展失衡”,实际上是消除数据鸿沟的问题。以往信息化在不同区域、行业的发展不平行,已经形成了基础设施鸿沟,造成“数据经济”运行不畅。就像过去我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一样,“数据经济”时代的发展也首重“铺路搭桥”。解决信息化“发展失衡”的问题,还是需要云计算技术充当工程兵。

建立服务区域和行业的云计算中心,能够实现从缺失到领先的蛙跳式发展,一跃实现大数据分析和应用的领先能力。在以软件定义的云计算基础架构环境中,构建服务于不同产业和经济方向的数据处理和支持平台,能够在不同区域间、不同行业间消除数字鸿沟,实现区域数据交流产生的巨大商业价值,让传统产业可以一步打通生产制造、销售物流、产品研发、服务支持等各个环节,提升生产能力和资源效率。

如今,以云计算中心为代表的数据中心已经成为继水、电、气、路之后另一种关键性基础设施。在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中,不仅包括传统的交通、能源网络建设,还应通过建设和运营云计算中心,推动相关国家紧密连接我国经济政治体系,从而构建范围更广的新型“数据经济”生态圈。

  地利:推进政府数据开放,盘活公共数据资源,提供“数据经济”的市场环境

与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相辅相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的“数据经济”,要开放数据资源,盘活已经存在并不断扩张的海量公共数据。我国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庞大的数据资源,其中的商业数据资源掌握在企业手中,通过不同商业模式进行开发,释放了巨大的经济力量,形成了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并正在像传统产业渗透。而更多有价值的数据资源,还在像石油一样埋在信息系统的深处,没有被挖掘出来——那就是政府行政部门和服务单位掌握的海量公共数据。我国大量社会信息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形成高价值的环境信息、社会信息和人文信息的资源。数据就在那里,从人群需求、产业机会到资源分布、城镇转型,如果“空有宝藏不开大门”,不能开放数据就无法释放“数据经济”红利。

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将静态的数据资源,变成可应用和产生商业价值的数据资产。开放这些高价值数据,通过制定政府组织数据开放的标准和范围,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增长释放新的改革红利。

开放数据,是政府部门实现数据创新应用,打造“数据经济”市场环境,服务产业、企业走向升级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当企业数据的来源不再局限于财务、税务、信贷、保险、信用历史等传统领域和组织内数据,还扩展到产业分布、发展需求、市场现状等广泛领域,更为开放和丰富的数据源将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提供全新的资源支持,激活“数据经济”的全部潜能。

目前,浪潮与国内一些城市在数据整合和开放方面进行了一些成功实践。例如为为青岛市政府搭建了全国首个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目前已经开放了226项政府数据;为广州市政府数据开放提供规划咨询服务,梳理开放数据目录,成为全国第一个购买数据咨询服务的城市。

人和:让企业成为“数据经济”的价值主体

在中国特色的“数据经济”环境中,企业将成为数据资源的应用者和实现创新价值的主体。

在以往的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和数据应用更多的从企业管理、流程改造的角度出发,信息化的目的是提升管理和流程效率。当下所谓“颠覆”的互联网化的概念正是企业管理和流程效率提升的延伸,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企业和市场的互联互通,企业上下游的互联互通和企业内部各环节的互联互通,无疑会大大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

但互联网只实现了数据内外传输,将新的信息技术应用看作传统的管理效率提升还远远不够,企业的核心生产业要向信息技术要效益。在前不久结束的德国2015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成为世界焦点的“工业4.0”概念和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都提出信息化从管理效率向智能制造领域跨越,向生产、研发的核心迈进。在物联网化自动生产线的前景下,信息技术将深入制造产业的核心生产能力发挥力量,运用数据启动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创新和精细化管理。

在制造业之外的传统企业,更需要有勇气和智慧加入“数据经济”的洪流中,应用数据创新。传统企业应从解决企业运营的当前问题入手,以实现创新模式为方向,产生实际效益为目标,大胆使用数据,改变过去拼成本、拼资源的低端发展模式,迈向产业链高端,提升在全球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实现中国实体经济升级发展的目标。

应该说,传统企业为此必须经历内部精细、外部互联、数聚智慧三个阶段的数据转型过程。首先,传统企业更加需要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研发、设计、制造、供应链、营销、服务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其次,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外界连接,实现移动应用、电子商务、电子采购、云制造等,奠定“数聚智慧”的基础。最后,企业实现内外部数据融合,对企业价值链进行优化、分析和创新,重塑企业智慧。

在现实当中,那些积极运用数据推动创新的企业几乎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铁集团基于内部供求打造了产业电商平台——鲁班网,凭借对于信息数据的使用形成了新型的业态。鲁班网将信息转化成价值数据,并为第三方提供互联网服务。该电商平台一期针对内部供求就有高达2000亿元-3000亿元的交易总量,并独立成立电子商务公司。该公司可以提供定制配送服务给供应商;通过价格信息的积累,对供应商报价信息提供评估分析服务。这种新型业态正是在“数据经济”的大趋势下,传统企业转型的一次创新性的有益尝试。

不论“互联网+”、“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规划”还是“两化深度融合”,它们都将成为发展中国特色“数据经济”的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力量,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构建传统产业增长点,打造中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升级路径。

免责声明: 除非特别声明,文章均为投稿或网络转载,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大数据中国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本文内容有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ab12-120@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大数据中国微信

QQ   

版权所有: Discuz! © 2001-2013 大数据.

GMT+8, 2024-12-28 05:31 , Processed in 0.044532 second(s), 23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