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数据中国 首页 行业资讯 大数据应用 查看内容
协助侦破“金州杀人案”的DNA数据库,为何被美国联邦法规限制?
2019-10-12 21:56 | 查看: 1525| 评论: 0

不久前,尘封40年的“金州杀人案”的罪犯Joseph DeAngelo终于绳之以法!真是大快人心。这次,多亏有DNA数据库帮忙。

加州探员Paul Holes追查这个案子已经超过20年了,尽管发现了大量间接线索,却始终不能缩小调查范围。为此,他前后追踪过数千名嫌犯和无数线索,都无疾而终。

然而,或许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然是当时流行的一个免费数据库网站GEDmatch帮了大忙。这个网站建立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破案,而是为了供人“寻祖”。


Holes当时就想到了一招,如果假扮成普通用户,上传在案发现场发现的“金州杀人狂”的DNA数据,能匹配到和他的DNA相近的人的话,不就能找到他的远方亲戚,进一步锁定凶手所在的家族了吗?

黄天不负有心人,真的匹配到了一个之前被忽略掉的DNA线索!顺着这个DNA线索,警方终于在数据库里找到了这起案件幕后真正的嫌疑人Joseph DeAngelo


该方法已协助警方成功侦破至少60起全国性的疑难案件,并成功抓捕凶手。然而,随着事情的发酵,DNA数据库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

个人隐私与公共安全需要得到平衡


美国司法部(DOJ)近日发布了新法规,对于警察使用基因谱来追踪重嫌犯的权限进行了规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涵盖对“业余”谱系学家广泛使用的数据库的政策,目前正在执法中试用,以平衡公共安全和隐私问题。

但是这样的基因检索功能也引起了人们对于个人隐私的担忧。即使在数据库有亲属从未上传过自己的DNA,也可能会受到怀疑。


一项研究发现,现在可以通过这种搜索找到60%的美国白人。即使是那些上传过自己DNA到共享平台的人,在他的个人基因数据被用于执法搜查时,也并不知情。


美国司法部的一项临时政策将于11月1日生效,旨在“平衡国防部在解决暴力犯罪和保护公共安全时,可能侵犯同样重要的公共利益(例如隐私和公民自由)方面的不懈承诺”。该政策规定,“法医遗传谱系”通常仅应用于谋杀和强奸等暴力犯罪案件,以及识别人类遗体时。如果血统数据库的政策允许进行此类搜索,则该政策允许更广泛地使用。警察应该首先尽可能的依靠传统的刑事案件侦查方法,包括搜查警方自建的犯罪DNA数据库。


根据新政策,警察不能在没有实名认证的情况下,悄悄地将假的个人资料上传到谱系网站,用以寻找犯罪嫌疑人的远亲。而且网站需要知会被检索用户,执法机构可能会搜索他的数据。


该政策还禁止警察使用犯罪嫌疑人的DNA资料来搜查与疾病风险或心理特征有关的基因,以及从犯罪嫌疑人的物品中获取DNA样本的权限(例如从丢弃的杯子或组织中提取DNA样本),用以协助分析、确定犯罪嫌疑人。政策规定,除非警察获得搜查令,否则该行为必须征得本人同意。


对技术施加限制,以建立公众信任


法律和道德专家对新规定的出台十分肯定,当然其中也有些人认为新规定还远远不够严格。巴尔的摩马里兰大学法学院的法学教授Natalie Ram说道:“这项政策是解决该领域一些最紧迫的隐私问题的重要一步。” 同时,Ram认为警察需要出示搜查令或在法官的监督下才能进行遗传族谱检索。


新政策仅适用于拥有联邦政府资助的司法部、州或地方机构使用遗传族谱搜索。但是德克萨斯州休斯敦贝勒医学院的生物伦理学家Amy McGuire预测这样政策将成为全国性的典范。McGuire认为,人们正在努力做到这一点。


她还希望这项法规能够使公众更多地接受将DNA数据用于警方侦察案件。McGuire说:“建立公众信任的重要一步就是对技术的使用施加限制。”


遗传族谱搜索的使用日益广泛,McGuire也曾表示,她听闻使用该方法成功侦破的案件高达300例。但这个方法在今年5月份遇到了困难,原本侦破这些案件时经常使用的免费数据库GEDmatch修改了其用户使用协议,只有同意相关协议的用户才能被搜索。


根据最近的新闻报道,“选择加入”政策使得平台的可检索用户减少了90%,从140万减少到14万,警察可以搜索的个人资料数量大幅减少,以致利用DNA谱系破案的可行性大大缩减。
免责声明: 除非特别声明,文章均为投稿或网络转载,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大数据中国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本文内容有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ab12-120@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大数据中国微信

QQ   

版权所有: Discuz! © 2001-2013 大数据.

GMT+8, 2024-11-19 19:46 , Processed in 0.064636 second(s), 23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