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个段子说今天在公车上听后排一个女数据分析师打电话给朋友,说她如何抓取某社交网站数据、利用分析手段发现老公有小三,最终捉奸在床。全车在晚高峰的此时,后门开了居然没有1个人下车……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的网络运营方式是以大数据为坐标的。信息时代的核心价值就是信息,而数据就是测量信息是否被有效传播的标尺,来告诉电子商务企业某种产品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被消费者接受,并让这些企业分析消费者是否还会再光顾以及不光顾的原因是什么。 一分钟内,微博推特上新发的数据量超过10万;社交网络“脸谱”的浏览量超过600万……这些庞大数字,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致富手段也许就摆在面前,它的价值堪比石油和黄金。事实上,当你仍然在把微博等社交平台当作抒情或者发议论的工具时,华尔街的敛财高手们却正在挖掘这些互联网的“数据财富”,先人一步用其预判市场走势,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收益。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与崇尚精细化运营的日系企业以及强调数据挖掘的美国公司相比,中国的电商企业论及运营能力还没有摆脱“傻大黑粗”的状态。虽然每家电商也开始在如何加强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上做文章,但铺天盖地的广告和降价促销、基础物流布点,仍是争夺用户的最有效手段,“傻大黑粗”还是目前在电商行业立足的最基本生存形态。 孟妍认为,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这些数据与盈利有直接关系。目前,由于大数据能够吸引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许多电子商务企业将注意力放在了如何能让产品信息获得大数据上,最典型的非淘宝网莫属。销量的数据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人们总是偏向于买销量很高的产品,这些产品一定会有很多购买评价,可以帮助消费者判断这件商品是否适合自己。而对于销量很低的商品,网购者会多少有些疑虑——为什么大家都不买它?是不是它有什么问题?大数据会给购买者以安全感,以求降低网购的风险。 人人都爱大数据 毋庸置疑,大数据已经成为决定淘宝网商家盈利的关键因素。因此,围绕淘宝网衍生出了许多商品推荐网站,最成功的要数“蘑菇街”和“美丽说”。这些网站提供便利的方式让淘宝网买家将自己喜欢的商品关联到它们的网页。当淘宝网潜在的消费者登录“蘑菇街”时,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经过无数买家筛选过的高质量的、经过分类的商品。消费者乐于看到这样的场景,这节省了他们在一大堆良莠不齐的商品中筛选的时间,还给他们增加了与其他消费者评价某个商品是否值得购买的乐趣。 一款电脑包曾经的销量数持续维持在个位数,在被网民推荐到“蘑菇街”后骤然成了香饽饽,日转发量超过500,而该款电脑包的销量也在3天内一跃上升至400多。卖家还为此给推荐者的支付宝打入100元作为推广答谢,而将商品推广出去的这位买家对此也十分有成就感。 淘宝网只是个典型的案例,对其他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大数据造就的成功的盈利事件比比皆是。再迟钝的商家在尝到一次次由大数据带来的甜头后也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大数据不仅仅是数据,更是钱。所以,电子商务企业追求大数据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这种需求,网络兴起了数据制造业务。只需300元,就可以让自己的信息拥有10万多的点击率,如果追加金额,还可以拥有数量庞大的有利的评论。 国内电子商务企业如今一味追求“大”的数据,似乎已经偏离了大数据的本质。这是非常危险的思维模式,因为只有本质才能通向盈利之路。光是追求数据“大”这个表象而不顾本质,到最后会发现留下除了一堆烂摊子,其余就不剩什么了。 因为在淘宝搜索包邮骨灰盒,用户连续一个月遭到新浪微博各种骨灰盒寿衣等关联广告的狂轰滥炸,为此叫苦不迭。这种极端事件虽然并不多见,却暴露了淘宝与新浪微博在广告系统以及数据分析上过于机械化的问题。 胡适曾经说中国人是“差不多先生”,崇尚中庸,拒绝精确。而提出“大历史”视角的黄仁宇先生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能够用数目字来管理整个社会。星巴克不是在卖咖啡,而是在卖休闲理念;无印良品不是在卖家具,而是在卖简约的生活方式;哈根达斯不是在卖冰激凌,而是在卖精致高雅的生活品质……如今的市场,品牌效应往往会有比卖出某个具体产品大得多的价值。知识经济时代,消费者已经不再那么好糊弄,电子商务虽然提供了便捷快速便宜的消费方式,但经过多次信用危机的伤痛之后,现代消费者很难再轻易上钩,只有有数据支撑的营销,针对消费者量身打造的消费模式才有可能解决这种困局。 其实,大数据的最终意义并非是将商品打扮成“大家都买,你为何不买”的大众形象,而是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能够让商家开发出更好的商品营销方式。不同的数据组合可以有多种作用,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帮助商家细分消费者群体,并有针对性地生产商品。大数据意味着具备了统计学意义,其背后往往暗藏着消费者的需求。尽管当下电商市场的繁荣隐藏着同质化的危机,但只要注重细节,重视数据信息的挖掘,成为电商市场的黑马还是有可能的。谁能把握住大数据时代的本质,眼光放长远,不走“歪门邪道”,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谁一定会赢得盆满钵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