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的记忆十分不靠谱,但最近认知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所捕捉的视觉细节比曾经所认为的要多得多。一份2008年的报告指出,每3秒看一幅图片,5小时看过上千幅图片后,测试者能在类似图片中辨认出特定图片,准确度将近90%。他们不仅记得曾看过一颗有裂纹的鸡蛋,还记得蛋白形成了浑圆的水坑。 换言之,当我们回忆一幅难忘的图像时,它会附带着大量信息,就像粘在毛衣上的芒刺。对于生活与可视化技术息息相关的人,比如平面设计师或Tumblr用户而言,这一见解意义重大。首先,这意味着记忆指数本身就能提高信息图的效果。但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张图片如何才能被人记住? 
记忆指数本身就能提高信息图的效果
近期,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博士生米歇尔·博尔金(Michelle Borkin)萌生了同样的疑问。为了找到答案,她与几位拍档从一系列刊物及网站上收集了2,000多张富含信息的图片,开展了“迄今为止最大型的可视化研究”。目的是为了找出哪一幅图片能够以内在自动的方式被记住,即博尔金所说的“前注意”方式。 “你甚至根本没有下意识去思考图片的意义。”她告诉Co.Design栏目。“这是低级别的意识活动,你看到图片,它或者留在你的记忆里,或者消失无踪。” 包含6种颜色的可视化作品比包含少量颜色者更令人难忘。 研究者首先为收集到的图片创造了“视觉分类”,以确定哪一种元素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接着,他们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410幅图片,展开网络实验,邀请测试者浏览这一系列图片并指出曾经见过的图片。重复图片总是出现在第91至109幅图片之间,以控制时间对于记忆指数的影响。 
目前为止最难忘的可视化作品都包含“人类可识别对象”元素,比如照片、身体部位及图标,这是人类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事物。“人类可识别对象能够立即提高记忆指数。”博尔金解释道。研究中12幅最难忘的图片里,仅一幅未含有可识别成分。 研究发现驳斥了一个常见的观点,即复杂的图表不是好图表。 除此之外,博尔金等人发现了成功信息图的几个窍门。颜色是关键:包含6种颜色的可视化作品比包含少量颜色者或黑白渐变者更令人难忘。 视觉密度,或某些人所说的“信息混乱程度”,也未必是毒药。事实上,复杂图像比简约图像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圆形是记忆指数的另一项标志(毕竟人类大脑钟爱曲线)。 反之,基本柱形图与图表很容易被遗忘。此发现一开始令博尔金颇为惊讶,她原以为这些图片或许记忆指数更高,毕竟我们从小就与之熟悉。结果证明,它们的辨识度太低,导致较高虚警率,即测试者会误以为自己曾见过它们。正如博尔金与拍档们所说:“天下柱形图一个样。” 
“每一个柱形图都有着相同的格式。”她指出。“记忆指数相对较高的图片在布局与结构上更为多样化。” 基本柱形图与图表很容易被遗忘他们将研究发现写成了一份详细报告,结果驳斥了一个常见的观点,即复杂的图表不是好图表。博尔金指出,其中最为难忘的图表描述了恐龙的系统进化过程,还附上恐龙照片,或许并不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只要此类元素能够将图表锁入大脑,又怎么能说它们是多余的呢? 其次,研究者强调,这项研究仅触及可视化效果的皮毛。博尔金等人并未仔细研究人脑如何记住图片所包含的信息,而仅仅研究他们如何将图片本身存留在记忆里。然而,难忘却难以理解的图片或许价值不高。博尔金已经进入另一项视觉理解的类似研究,她认为,从理解角度来讲,“垃圾图表”及无关的设计元素将造成负面影响。 “图标、照片与人类可识别对象能够立即提高(可视化作品的)记忆指数。”她总结道,“但作为一名可视化设计者,我必须提醒大家注意:请确保这些元素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你的主要信息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