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dora 的大数据要“变现”了,而且用了一种有趣的方式。 Pandora 的变现逻辑是这样的:通过播放你喜欢的音乐–>然后播放近似的口味–>进一步发掘每个用户喜欢的音乐类型–>找到类似的口味和风格的广告投放之。 Pandora 的首席研究师 Eric Bieschke 的观点也很有启发性,“为全球人民播放最适合他们的音乐”,和“为全球人民插播最适合他们的广告”是一件很相似的事情。在这号称“大数据”的年代,Pandora 的思路对于其他流媒体服务商们来说也是一种创收变现的启发。 Eric Bieschke 举了个例子,一个周末下午,你突然想听激进昂扬风格的音乐。而 Pandora 会考虑给你投放一个关于波多黎加的冒险游的广告。这是 Pandora 的其中一个假设的逻辑,他们认为,比起一个在周一早晨在办公室听类似激进风格音乐的人来说,周末听这种音乐的人更加适合投放波多黎加的旅游广告,而在办公室听激进音乐的仁兄?Pandora 也许会投放给他投放一个稍微传统的巴黎之旅。 这就意味着,若你是重口味,在使用 Pandora 时就不用统一忍耐如豆瓣风格的小清新广告,这是多么让人愉快的一件事。纽约时报报道的另一个音乐服务 Shazam 也有类似的做法,尽管比较粗犷(仅按照口味)。他们将特别喜欢 U2 和 Coldplay 的人群定义为“收入高的中年人”,因此会在音乐播放中插播的广告一般是名车。 在“大数据”的第一阶段,服务如 Pandora,Netflix,Amazon 开发了各种算法,企图根据来访者的口味推荐个人化的商品和服务。现在,他们已经更进一步,根据优先级不同使用已有的数据,反作用于来访者,想要借此影响用户行为,Pandora 的“口味广告”是一个好例子。 看到现在如果你觉得 Pandora 就止步于商业广告,那就太天真了。 其实从一个人的音乐品味中能读出来不少“喜好”:商品的口味,世界观,甚至政治倾向,信仰……对,所以 Pandora 还有一个政治广告的推送系统(不仅商家,连政党的钱都赚了),根据读者的口味推送他们可能支持的政党的竞选广告。而更精准的是,由于 Pandora 的用户都是使用邮政编码进行注册的,所以政治广告还可以精确影响到某一个州的某类型潜在选民。 当然,人们对这样量身定做的广告一般只有两种看法:一,正中下怀的满意;二,被看穿了的侵犯隐私的不爽。而这两种结果的指向,就得看 Pandora 的广告频次以及投放的精准程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