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663|: 2

为什么余额宝不是金融寄生虫,而是金融改革急先锋——我们来分析下为什么央视评论...

[复制链接]

28

主题

8

回帖

262

积分

版主

积分
262
发表于 2014-3-2 11: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余额宝不是金融寄生虫,而是金融改革急先锋
——我们来分析下为什么央视评论员在胡说八道
原文作者/陈文新
       真没想到,央视证券频道的总编辑钮文新(这名字怎么跟我这么缘分,尼玛)尽然写了一篇毫无常识和逻辑的奇文——《取缔余额宝》。这篇文章由于作者的身份地位,和耸人听闻的标题,迅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和影响。抛开这篇文章不说,可以发现,中国现在有个特点,观点是否正确,逻辑是否合理不要紧,有身份的人搞些标题党的东西,就能迅速引起社会影响。影响力和真理无关,和逻辑无关。他的那篇奇文核心观点很简单:余额宝高收益增加了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最终将危害中国经济,进而对每个人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应该取消余额宝。亲,看完后,我都震惊了,觉得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个总编太无知缺乏常识,一种是这个总编故意胡说八道。
       我这里就不谈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了(当然,如果你对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有一定了解,肯定立即知道这位总编在胡说八道),因为这玩意非常复杂,超出了浅谈就可以说清的范畴,是个庞大的学术话题。就事论事,针对余额宝,针对这位总编的所谓余额宝推高了整个社会融资成本这点,来分析,也简单形象点,少搞点专业术语。
       第一,余额宝在干嘛?
      很多人都知道,余额宝自己不产生收益,本质是背后的货币基金产生的收益。那么货币基金是怎么产生收益呢?基金收益的源头在哪里?有一点应该明确,无论银行,基金,都属于金融系统,所以收益的最终来源一定是实业系统,是实业系统把自身通过实业创造的收益分了一部分给资本方,也就是金融系统。当然,这也是我们大总编担心余额宝推动实业经济融资成本上升的依据,但是明显,他只看到了非常表面的东西。我们可以看看货币基金的投向。
      货币基金要想产生收益,必须要把汇集起来的钱投出去,才能产生收益,而且最终的资金肯定是投向了实业经济,无论中间经历了多少个金融环节(这句话一定要好好理解,货币基金的直接投向肯定不是实业系统,但是经过多次转手,资金一定会流向实业,因为创造收益的来源在实业,金融系统本身无法直接创造收益,具体分析可以看后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余额宝资金的流通渠道和最终流向。
      货币基金资产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如国债、央行票据、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高信用等级企业债券、同业存款、大额协议存款等短期有价证券。那余额宝背后的货币基金最终投向了哪些呢?根据余额宝官方的报告:主要是投向了银行间货币市场。其中90%是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有意思了吧,我们把钱从银行转出来放入余额宝购买货币基金,可是余额宝背后的货币基金又把其中的大部分钱通过大额协议存款或者同业存款的形式,重新存入了银行。为什么要这么折腾一下呢?主要就是规模效应带来的质变。由于每个屌丝的资金有限,且没有基金公司这种金融法人形式做支撑,个人去银行存款只有活期存款或者定期存款,是无法在银行开展同业存款或者大额协议存款业务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利率是固定的(因为我们国家目前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目前只是贷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仍然没有放开,根据有关研究报告,可能2015年放开吧,其实在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冲击下,2015放开完全可能),但是同业存款或者大额协议存款的利率却是可以和银行协商的,通常可以取得一个比较高的利率。说白了,就是由于散户把资金聚集起来后,有了相当规模,就有资本跟银行讨价还价了,可以跟银行索要一个很高的存款利率了。当然,对银行来说,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当储户发现余额宝给的利率明显高于银行,就会趋利性地把钱存过去,造成银行存款减少,银行于是不得不妥协更高的协议存款利率或者同业存款利率来向余额宝借钱,于是余额宝可以提供给储户更高的利率,然后更多储户把存款搬家。
       所以,余额宝的收益来源渠道为,背后的货币基金通过聚集资金,把钱通过协议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而协议存款的利率远远高于散户在银行的存款利率。银行再把该部分协议存款以更高的利率借给需要的企业。企业通过经营活动,赚取了收益,偿还银行利息,银行收回利息,并拿出部分支付给基金公司,偿付协议存款利息。基金公司扣除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后,剩余收益就是用户通过余额宝购买货币基金的收益,这远远高于用户个体在银行的存款利息(从该链条也就可以发现,基金的最后投向一定是实业系统)。
       也可以发现,余额宝通过这种存款大转移的形式,事实上已经造成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也就打破了政府限制的存款利率(政府规定那个利率等于没有,还跑不过通货膨胀),所以的确会增加银行的资金成本。那么这跟实业经济的融资成本上升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银行在干嘛?
      总编文章有个逻辑就是,银行一旦资金成本上升,必然会通过提高贷款利率转嫁给实体经济。我们可以发现,这有三个流程,一头是余额宝所代表的货币基金,中间是银行,另一头是实业经济。假设之前银行资金成本4%,银行之前给实业经济的贷款利率9%,赚取5%利差。总编辑的逻辑是,银行5%的利差是不能动的,是要维护的,所以,当余额宝把银行的资金成本提高到6%之后,加上5%的利差,企业的贷款利率将上升到11%,所以,余额宝的存在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咋一看,好有道理哦。其实呢?完全经不起推敲。
       首先,余额宝背后的货币基金在整个金融市场的规模很小,就算余额宝通过互联网使得货币基金深入全民,增加了货币基金的分量,但是其相比居民存款余额、银行的各种理财产品来说,仍然是微乎其微的。余额宝所代表的货币基金对银行资金成本的影响根本没有想象中的大。这点,不信,可以去做定量分析。根据瑞银的定量测算,假设银行总存款中有9%被货币基金取代(现在远远到不了9%,居民存款总额超过40万亿,9%的话,货币基金必须到3.6万多亿规模才行),整个银行系统净息差才萎缩9个基点,净利润才减少6%(银行连这点利润损失都不愿承担,一定要转嫁给企业,这是什么问题呢?下面再分析)。所以说按照目前货币基金的规模,考虑的可预期的未来,根本不会导致银行资金成本巨额的增加(如果银行资金来源有80%都是货币基金,那总编的担忧总还有一定的事实基础)。总编辑拍脑袋的杞人忧天,不去做最基本的定量分析,导致了胡说八道的根源。
      其次,就算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导致了银行资金成本的上升幅度较大(假设更极端情况,银行存款全部来源于货币基金,变成了协议存款),例如导致银行资金成本从4%上升到了6%,又怎样?银行为什么一定要把上升的成本转嫁给实体经济?它就不能保持9%的利率,让自己少赚2%?有人说,银行也是企业,也具有商业理性,能转嫁必然转嫁。好,那问题的本质就在于,银行自己成本一旦上升,为什么不是自己牺牲垄断利润来消化,而是能够转移?就资金的供给端银行来说(需求端原因下面分析),本质还不是国内银行的垄断地位导致的?如果放开民营银行,银行业不再有如今的垄断地位,那么他就算想转嫁成本,也无法转移,只能自己消化。企业仍然能够保持9%的贷款成本。那事情的本质就变成,银行拿出了自己以前的部分垄断利润跟屌丝们分享,给了余额宝嘛。这不是好事吗?打破了银行垄断,企业融资成本也没上升,居民的存款收益也得到了保障,分享了经济发展成果。
      第三,实体企业在干嘛?
      众所周知,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而一个商品的价格最基本而言,是受供求关系影响。前面说,由于供给端银行的垄断地位,作为资金需求方的企业没有太多选择余地。通常由于银行是高富帅,而中小企业又很多,造成店大欺客,银行嫌贫爱富,只好好服务大客户,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社会多年顽疾。那么有一个问题,既然供给端是垄断的,强势的,是要维护其垄断利润的。那么企业为什么要接受被银行压榨呢?也就是需求端的企业为什么需求如此旺盛,而且要接受银行的高贷款利率呢?
      根据成本效益原理,企业愿意接受的贷款利率的原则是:根据借款本金和贷款利率计算的利息,一定要小于企业资产收益率乘以资产得到的收益,利息一定要小于收益,不然借款是不合算的,是在减损企业的价值。举个例子,当银行把利率定在9%时,企业愿意接受,那么前提是企业的收益率要高于9%,至少不能低于9%。很简单,假如你自己身无分文,就只有银行借你100万,利率9%,你每年要还银行9万利息,可是假如你只能赚8%的收益率,那么只能赚取8万元,你赚的钱无法覆盖银行利息,还要自己倒贴1万才行,这样你会跟银行借钱吗?当然,我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简化了。其实企业金融领域,是存在这样的情况的:资产收益率低于银行利率,但是企业仍然愿意跟银行贷款,这是因为收益总额仍然高于利息总额,本质是由于企业有自有资金。譬如,一个项目需要资金200万,企业自有100万,还要跟银行借100万,该项目收益率8%,银行借款利率9%。那么一年下来,你赚取了16万,给银行9万,自己留下了7万。此时的本质是你在给银行打工,赚取的钱,大半都给银行了,降低了企业自身的权益收益率。有时,企业有盈利项目,又资金紧缺,虽然会导致权益净利率降低,但是毕竟还有收益,所以还是会跟银行借款(但是从财务管理理论角度讲,这种情况很难成立,因为股权和债权这类两种资本来源风险和收益是不一样的,根据风险收益对等原则,股权是高风险,股东无法要求偿还本金,而且股息支付不固定,所以相比债权收益来说,得要求高收益;债权低风险,因为还本付息是刚性的,所以收益相比股权要低。不然投资人出于理性角度,不会选择低收益高风险的股权投资,而会选择债权投资,所以理论角度出发的观点是,股权的收益一定要高于债权,才是合理的,才可能存在,当然现实中确实存在债权收益高于股权,这里不深入说了,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但是此时也可以发现,极端点,当银行利率高达16%时,企业也肯定不会借款的。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对于企业来说,总有一个对利率忍受的极限的,虽然是在波动的。
      那么此时的问题就是,假设央视大总编逻辑正确,那么当银行资金成本提高后,又通过提高贷款利率能够转移出去,前提一定是需求端的企业愿意接受,也就是需求端的企业在接受银行提高的资金成本后,仍然能够有利可图。否则,结果就是企业由于无法承受过高利率,没有企业愿意要银行贷款,银行此时必然降低利率,达到市场平衡。
      其实换一个角度分析,银行之所以愿意接受6%收益率的协议存款,必定是银行资金紧缺,银行的资金都被企业以更高的利率贷出去了。那问题就来了,企业为什么总是能够接受银行的高贷款利率?
      其实,问题的本质是,根本不是实体经济能够接受银行高的贷款利率,或者接受贷款利率的增加,而是实体经济中的某些行业能够接受,大量的银行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某些能够承受高利率的行业。那么是哪些行业呢?就是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基建行业。地方政府借助地方融资平台进行融资。诸多的协议存款通过转手打包很多变相投向了非标,因为只有非标才能承受高成本(非标是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简称,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由于国家信贷政策的原因,银行资金很难直接贷款给房地产、基建等行业,但是通过非标进行,却不受国家政策限制,这也是最近几年信托火爆的原因,就是因为信托是非标的重要实现方式)。
      原因就发现了,当一个商品价格很高,你以为卖不出去时,有一群土豪跳出来抢着要,根本不嫌贵,你觉得商家有降价的动机吗?同理,当房地产和基建行业对资金有着巨额需求,而且又能够承受高贷款利率时,银行根本没有降低贷款利率的动机。而银行的逐利本性也使得银行把大量资金投向了房地产和基建领域,而其他行业由于无法承受高的资金成本,无法获得贷款。
      所以,由于目前货币政策偏紧,加上银行对高利润的过分追求,导致其风险偏好集中在高收益高风险项目上(风险收益对等,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比如房地产、基建项目等,这些行业又是资金需求量超大的行业,使得银行对短期资金需求特别旺盛,而一些贷款项目都是长期的,这会出现资金错配,即用短期资金配置长期应用,容易形成借新债还旧债,流动性风险很大。流动性一旦紧张,市场上利率就会飙升,余额宝正是抓住银行对短期资金的旺盛需求,在协议存款上拥有了议价能力,由此获得高收益。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整个逻辑链条。由于中国目前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房地产和基建项目过热,这两个行业需要超多资金,由于这两个行业对高贷款利率的承受能力,导致银行把大量资金投向这两个了领域,其他实业经济由于无法承受高利率,无法获得企业发展需要的贷款,特别是中小企业,严重影响了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本质就是这两个行业占用了本该借给其他行业的资金,同时推高了企业贷款成本。房地产和基建行业的巨额资金需求以及对高利率的承受能力,导致了银行愿意以高的资金成本获取资金再贷给房地产和基建行业,是需求推高了利率。余额宝只是在这种既有格局下,带领广大屌丝进来分一杯羹,余额宝进来不进来根本不会影响整个格局(余额宝不进场,土豪通过非标分享了房地产和基建行业受益,因为非标投资有很高的门槛,屌丝都不够格。所以屌丝只能拿着非常低的存款利息受剥削,而被房地产和基建行业推高的利率并不会下调,中小企业仍然获得不了贷款)。要知道,说白了,货币基金并非余额宝有了后才有的,早就有了,只是余额宝把广大屌丝都拉进来了,扩大了货币基金的影响力和涉及面。如果余额宝不进来,银行一方面以低成本吸收存款,一方面高利率借出去,自己独享高收益,躺着挣钱。一方面屌丝利益受损,忍受着极低的利率(如前所述,土豪们早就通过各种非标把钱投向了其他领域,不会存在银行,所以他们受到低存款利率影响很小),一方面实体经济仍然得不到资金支持。总结来说,就是现在贷款利率之所以还能上涨,是需求推动的。假如没有需求,银行根本没有动力以较高的利率去吸收存款,也就没有余额宝的高收益。余额宝只是看到了这种现状,带着屌丝们也来分享一点以前被少数人占有的收益而已。余额宝的高收益是结果,是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结果,而非推高贷款利率的原因。我们不要因果倒置。
       进入3月以后,余额宝背后的货币基金跟银行的协议存款逐步到期,需要重新跟银行就协议存款利率进行协商,由于过完年后,银行资金压力减轻,流动性好转,银行的资金需求就不是那么紧迫,余额宝将无法获得之前的较高的协议存款利率,所以,余额宝的收益也将降至4~5%的水平,这是正常的。这也充分说明了余额宝的收益只是利率水平的一个放映,其本身并不影响利率。各位可以注意自己余额宝,收益应该是在日益下降的,这是正常的,不用担心。说极端点,只要比银行活期的0.35%的收益率高,余额宝就有价值。
      第四,为什么余额宝是金融改革急先锋
      前面三个问题搞清楚,我们就明白,余额宝绝非什么金融寄生虫,绝非余额宝推高了企业融资成本。余额宝反而是金融改革急先锋。余额宝通过事实上的高收益,提前帮助中国适应完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也是中央改革的方向。现在唯一的口子就是存款利率还没有放开。银行可以享受着政府规定的极低的存款利率,而屌丝们要承受货币贬值的压力。民间借贷、高利贷为什么疯狂盛行?不正是说明银行给的存款利率根本不反应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才导致了民间借贷利率的高企不下。如果银行的存款利率能够反映市场需求,大家为了资金安全还会参与民间集资等冒险活动吗?而余额宝的出现,不正是把屌丝们拉出民间高风险借贷的泥潭,给大家一个合法的、安全的享受市场化利率的机会?而且也促使着整个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
      其实银行不用担心,等真正利率市场化那天,余额宝自然就丧失了他的吸引力,因为存款利率已经上来了,大家也没必要搞存款大转移了。如果中国经济结构合理了,银行没法以高利率把钱借出去了,自然也不会高利率搞协议存款,自然余额宝们的收益率也就降下来了。余额宝的高收益和导致的存款转移,只是中国目前经济制度和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缩影(强制的低存款利率和房地产与基建过热),而余额宝正在酝酿着改变现状的力量。
      余额宝作为金融改革的急先锋,动了银行的蛋糕,成为了整个金融界的公敌,银行存款大量流失。余额宝带领着屌丝一起抢银行(“余额宝在干嘛”部分对此有详细分析,分析了是怎么抢的),蚕食了银行利益,好像正在给银行掘墓,银行也很紧张。其实没有必要。
      因为整个互联网金融都是一个屌丝金融,说官方点,建设的都是普惠金融。让金融的收益进入千家万户,而不是少数人独享。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是银行忽略的屌丝客户。说专业点,银行由于资源成本限制,考虑到成本效益原理,只愿意服务高净值客户,所以土豪、大企业都得到了银行很好的服务,而屌丝和中小企业则备受银行冷落。想想你自己每次去银行办事吧,就知道银行服务你服务的如何了。此时,来了一个VIP钻石卡客户,银行立即派出客户经理单独服务,怎样,差距感受到了吗?互联网金融就是来服务银行不屑于或者由于资源限制无法很好服务的那部分屌丝客户的,这属于壁龛市场或者长尾市场。互联网由于其边际成本极低的原理,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覆盖整个长尾市场。对于银行传统的大客户,互联网金融冲击非常有限。
      所以,传统金融从业者不要抱着敌意看待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产品通过对长尾市场的覆盖,通过服务好屌丝,是在促进中国金融现代化,促进中国构建多层次健全的金融体系。中国现行金融体系好比资本市场的主板,只服务大型企业。现在互联网金融进场,好比搞了新三板和创业板,在服务中小、小微企业,大家各自服务好自己的客户,共同把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建设好,不是好事吗?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才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关系,所以根本没必要抱着敌意来打压余额宝和互联网金融。
      当然,监管层一方抱着宽容态度对待互联网金融创新,一方面也要注意监管风险。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由于高度扩散性,一旦出问题,很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证监会让货币基金公司对协议存款利息计提风险准备金就是控制风险的办法,既不阻止创新,也不过分纵容导致发生风险,才是正确的态度。
      最后点题一下,央视的大总编,屌丝们告诉你,余额宝不是金融寄生虫,而是金融改革急先锋。您老,还是多虑了。

1

主题

3

回帖

2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7
发表于 2015-11-20 10: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我们是北京源智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我们想邀请您写书

152

主题

47

回帖

299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91
发表于 2015-12-16 00: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饭团 发表于 2015-11-20 02:36
您好,我们是北京源智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我们想邀请您写书

哈哈,您可以练习一下楼主!
大数据中国(http://www.bigdatas.cn),以数据的力量改变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大数据中国微信

QQ   

版权所有: Discuz! © 2001-2013 大数据.

GMT+8, 2024-11-15 07:08 , Processed in 0.056546 second(s), 2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