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环境监测造假可谓难上加难? 空气质量数据是否准确?排污单位自行报出的指标有没有水分?…… 环境监测数据是统计、执法、责任考核的依据。在精准治污的当下,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也愈发显得重要。一旦失真,非但会延误环境治理,还可能对政府的环保决策造成干扰。 可自我国初步建起陆海统筹、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后,环境监测造假的问题就时有发生。尤其是环保考核权重加大之后,有些地方的造假冲动都有了“抬头”趋势。 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湖北某工业废气重点监督排污单位多次要求运行维护服务公司帮助修改监测系统数据;还有多地采购雾炮车干扰采样设备运行;今年4月,环保部点名通报安阳以企业存在二氧化硫在线监测数据为负数的造假事件等等。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花样造假事件,环保部在2016年年底决定,将全国1436个国控站点的环境监测权全部上收,将以前的“考核谁谁监测”转变为“谁考核谁监测”,从体制上保障了监测数据免受行政干预。建立了“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明确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出现监测数据后,不再把责任往基层人员身上推,从而倒逼监测单位和负责人更加守法。 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最近央视新闻的一则报道了。报道中提到了当前环境监测中出现了一款“明星”监测系统,它就是罗克佳华科技集团所研发的“环保天眼”。该系统通过在城市内大量布设微观监测设备,对污染物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定位污染源,解析污染成因,实现区域空气污染动态化、制度化、数字化治理,提高造假难度,为环境执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此外,依靠这套系统,还可以建立环境网格化监管考核体系。以区域划分,将网格分为三级,实行“三级网格日巡查、二级网格周汇总、一级网格月调度”。并根据体系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及考核细则,分解细化职责,落实监管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按责任落实,按计划完成,实现“线上千里眼,线下网格员”。 报道一出,网民们也开始议论纷纷: @玩转世界:治理雾霾就是要务实狠抓,完善各方责任,支持这样的环保企业,多为国家、为百姓做实事! @我就是我:这样的系统一出,看谁还敢对监测进行造假,就应该阳光执法、群策群力、共同治污。 @如果巴黎不快乐:环境造假问题本来就是要抓住主要的负责人,不能出了问题就找不到负责人,或者推卸责任,这样环境治理想治好很难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