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424|: 0

“网生代”光影产业

[复制链接]

128

主题

5

回帖

433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33
发表于 2014-8-11 14: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过多年拼杀,电影市场的格局似乎尘埃落定:制作领域的华谊兄弟,发行领域的光线传媒,放映终端的万达,就连在产业链上迅速崛起的营销,也有靠《富春山居图》一炮打响的“无限自在”。但互联网的兴起,让传统影视工业的四大环节都产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光影产业链正在形成,链条上的产品都有一个共 同 的 出 厂 标签—“网生代”。

“madeinIT”

“网生代”电影的特点非常明显:演员选网上最红的,题材是网上最热的,导演找最像产品经理的,资金是靠互联网融资的,这个时代的电影往往从制作环节起,就打上了互联网烙印。

“未来,或许谁在网络上火就可以用谁”—这是业界今年传得最热的一句话。微博的粉丝量、转发量、话题热度排名都是公开的数据,而粉丝的性别、年龄、个性标签、区域分布也都是可以获知的信息,哪个人或者话题有商业价值,商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各方“热钱”怎能不围着网络人气转?何况现在讲求为用户量身打造电影,基于互联网用户数据分析的创作思路,日渐成为业界主流。

而某些导演也越来越像互联网时代的产品经理,对票房结果和用户体验高度负责。或许你会说没有几个导演会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去一味的迎合观众,但那是因为咱们这儿还没形成系统的票房评价机制,在好莱坞,无论你是多大腕儿的导演,哪怕拍过100部卖座的片子,只要“上一部”的票房成绩不行,那就基本会被投资人们无情地打入冷宫,导演们敢不重视用户体验么?很多名导在电影业勤勤恳恳地耕耘了二三十年,却眼睁睁看着没学过电影的年轻人占领了市场,没办法,他们过去的经验和坚持已经成为了今天的包袱。

而互联网金融或许会在不远的未来,成为中国电影的融资主渠道。仅今年上半年,涉及互联网的资金规模就已超过200亿元人民币。一方面,娱乐宝、众筹等新兴的电影融资模式正在迅速崛起,他们不但实现了人人都可以成为电影投资人的目标,也实现了电影融资需求的快速对接;另一方面,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已经开始直接参与影视制作公司的投资,虽然说是想用互联网思维帮助传统电影工业完成转型,但谁都看得出来,他们对产业链下游的改造基本是出于娱乐平台一体化的考量,其颠覆者的形象昭然若揭。

网络发行与营销

买票上购票网站,宣传靠网络营销,“网生代”的市场思维已经将传统行业“架空”。

不得不说,现在到影院排队的人多数不是在买票,而是拿着在线购票网站和APP上购票的代码直接选座。传统电影发行公司,都是靠一帮遍布在各大城市的发行队伍到各个院线“跑点”运作的,想想吧,一个电影要面临上百家城市的上千家院线,光是付出的人力成本就令人咋舌;而现在微信、淘宝、格瓦拉等五个网络售票网站只需要五、六个人就可以完成这项繁杂的工作,而且效果往往比传统发行方要好,这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从今年暑期档《变形金刚4》、《小时代3》、《后会无期》的发行案例来看,这些发行团队通过提前低价售票,拉高了首日票房,使得各大院线经理信心大增,提高以后几天的拍片率,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其次,他们通过对互联网大数据的挖掘与研究,推出诸多电商衍生服务,并利用BAT的媒体资源优势增加电影宣传环节的互动性。一方面是成本的降低,一方面是发行效率与效果的提高,网络预售渐渐成为业界公认的潜力股,现在已经逼近售票市场份额的30%,取代上影,华谊、博纳、光线等传统发行巨头似乎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不过总体来说,发行在产业链条上的地位正在没落,取而代之的是营销环节的崛起。相对于好莱坞业已成熟和完善的整套电影宣传和营销体系,中国的电影营销行业还是一个蓝海产业,虽然目前还未出现现象级企业,但几家新贵都是研究互联网大数据和算法一炮打响的。之前很多“烂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引发了业界对于电影品质的忧虑,也让很多新概念进入公众视野,比如“渠道下沉”,一线城市的票房口碑跳水时,营销者的宣传策略就会向二三线城市倾斜—原因很简单,二三线城市观众对社交平台的依赖性较低,当地报纸报道说这个片有明星站台、阵容豪华,观众基本也就跟着去影院了;再比如说 “负面营销”、“逆向营销”,也是基于影片本身的口碑不济,刻意将所有的“硬伤”按照槽点和笑点来重新包装,并邀请微博大V、专业影评人给出“吐槽式评价”,以推高影片的话题性。

而上述只不过是小伎俩,真正传统营销公司产生危机感的,是一些视频网站、社交平台利用自身的宣传来换取联合出品权利。比如优酷将筷子兄弟的《小苹果》推得人人皆知,对之后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做了极好的宣传铺垫,其宣传与票房转化率之高更令发行公司侧目。不少人说互联网企业或许会成立自己的发行公司,但说起来,这些人玩得就是轻资产、四两拨千斤,他们怎么会再去走传统营销公司的老路呢?

挑战航母级院线

有人将“网生代”与之前学界定义的第五代、第六代关联起来,其实不然,后者更像在界定某一批影片的整体风格,而前者则是对观影体验的一种革命。最明显的例子在终端,有人或许会问:今年咱们的国内票房有望达到270亿,院线还分不到春天的果实么?在讲发行环节时我们就已经提到,院线的票房现在渐渐被购票网站所吞噬,在全国拥有142家店的万达影城所占市场份额,已经落后四大购票网站近5个百分点,而且国内院线的扩张已触天花板,投资大产出低还要承担房地产泡沫的风险,哪跑得过轻装上阵的互联网企业。


同时,咱们老把好莱坞当成世界电影市场的风向标 (人家印度就自己玩自己的),而北美票房的年轻人构成比例节节下滑,这就说明院线终端已经有了代替品,就像咱们这儿的80、90后已经不太喜欢看电视了,电影院迟早会成为老古董。从内容上来说,乐视等互联网企业就一直在着力打造 “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生态,买断了大量的影视版权,未来人们接收电影的终端很可能就是家庭影院;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家庭影院的互动性、3D\4D画面、杜比音效、激光投射,效果可能并不比影院差—现在谷歌等公司就开发出专门的眼罩,360度无死角,人就像走在画面里,一旦实现家庭普及,电影院将迎来极大挑战。

其实,最有可能与“网生代”电影融合的,不是传统的电影工艺而是网络游戏,上面“网生代”讲求的画面代入感、体验感,与网游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可以设想一下,以后观众就不仅仅是在“看”电影了,而作为电影的主角亲身体验一个虚拟、庞大的世界,但这种技术上的革命是需要产业规模支撑的,今年上半年网游的产业规模就接近500亿,高于电影市场3倍有余,对于网生代电影来说,这个大腿也值得一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大数据中国微信

QQ   

版权所有: Discuz! © 2001-2013 大数据.

GMT+8, 2024-11-24 17:29 , Processed in 0.076867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