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023|: 0

IBM:四大策略构建新互联网时代下银行核心竞争优势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5

回帖

55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54
发表于 2014-8-28 15: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月28日,在2014年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上,IBM强调随着政策、经济、技术、客户需求及竞争五大方面的变化与影响,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兴起等新挑战不断出现,中国银行业正在形成满足政策合规、改善运营管理及构建新核心竞争优势的三大发展趋势。同时,数据已经成为21世纪全新的自然资源,并作为银行运营的核心之一,银行急需利用创新技术释放大数据的价值,构建新互联网时代下的核心竞争优势。面对这些挑战与机遇,IBM建议银行需要通过以人为本,刷新移动互联新体验;数据为先,洞察客户业务新需求;系统为实,让核心能力支撑创新、风控为要,让企业安全尽在掌握四大策略推动银行实现适应未来市场发展需求的业务创新,构筑在新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增长。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行业及价值创新事业部总经理王天義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行业及价值创新事业部总经理王天義表示:“面对快速的政策与市场变化,目前中国银行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同时,爆发的数据所蕴藏的巨大价值正在帮助银行业实现新的突破。预计到2015年,全球互联的智能设备总数将会超过1万亿个,而用于数据分析的支出也将达到1870亿美元。如何利用创新技术释放数据价值,推动业务创新与转型已经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作为中国银行业多年的合作伙伴,IBM一直紧抓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并希望与众多中国银行及金融机构共同分享自身优势的技术、行业洞察与服务能力,共同推动中国银行业在新互联网时代下的快速发展。”

五大变化、三大发展趋势驱动中国银行业变革

当前,银行业正在面临来自政策变化、经济变化、技术发展、客户需求变化以及竞争变化五大变化趋势。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变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并成为中国银行业实现自身变革的根本因素。

政策变化: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趋势愈发明显;风险管控日益趋严;非信贷融资的规模不断加大;金融政策开始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并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经济变化:在整体经济上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各个行业的产业结构正在经历不断升级和转型。

技术发展:云计算在银行仍处于局部应用阶段;大数据在银行业中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广泛;移动互联正在改变大众金融消费习惯。

客户需求变化:客户越来越希望随时、随地、便捷、安全的进行支付和理财等金融服务,并期待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竞争变化: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民营银行开始走向试点;国有、股份制银行、外国银行、城商行、农信社等竞争愈发激烈。

在这五大变化的影响下,中国银行业正在形成满足政策合规、改善运营管理、构建新核心竞争优势的三大发展趋势。

满足政策合规:满足政府对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管及风险管控的要求与规范。

改善运营管理:通过运营能力优化,迎接民营银行及互联网金融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构建新核心竞争优势:推动业务&网点扩张、电子渠道、金融大数据、网点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

在这些变化与发展趋势下,中国银行业正在不断推进自身的转型。与此同时,在以移动、社交、大数据等为代表的创新技术的驱动下,数据已经成为银行运营的核心之一,银行日常的资金交易、利率变化、风险评估、投资组合等业务全部围绕数据进行。今天的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数据存储记录,而是需要对不断增长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源进行整合分析。能否成功释放数据价值,实现银行业务创新,已经成为决定银行未来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

四大策略构建新互联网时代下银行核心竞争优势

在新互联网时代下,面对大数据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IBM建议中国银行业亟需在四大方面制定全新的策略并采取行动,从而推动适应未来市场发展需求的业务创新,实现在新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增长。

以人为本,刷新移动互联新体验

面对移动、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及渠道的兴起,银行需要凭借具有快速更新能力的大数据分析模型技术,准确洞察客户需求,并提供具有全渠道特色的营销手段。同时,通过建立全渠道整合营销体系,银行还将有能力采取实时营销行动,把握每一次线上或线下客户接触的机会,改善销售效果、提升交叉销售、促进客户挽留、改善客户体验。此外,银行也需要借鉴电商的成功经验,通过线上线下(O2O)整合营销手段,实现个性化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的精准推荐。

在“移动先行”的趋势下,通过全面的、基于洞察的移动策略银行可以更敏捷地了解和应对客户的需求,并在营销、运营等方面发现新的商业机会。同时,移动技术可以极大的提升银行内部协作,提升运营效率。

同时,面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快速发展,IBM与Gartner联合推出的《互联互通新时代,无处不在慧金融——互联网时代的银行业发展新机遇》白皮书指出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下,传统银行业应当向互联网金融机构借鉴的六大成功经验,包括利用大数据丰富风险管控手段;满足长尾需求、实现普惠金融;从产品之上到客户至上;全渠道客户体验将成为常态;引入跨界竞争,加速行业变革;应对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同时,面对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该白皮书还指出了IBM为传统银行量身制定的“迎”“战”“合”三大战略,为传统银行业紧抓互联网金融趋势指明了方向。

数据为先,洞察客户业务新需求

全世界每天所产生的数据量多达25亿GB,其中80%的数据是非结构化的。随着移动、网络、社交等趋势的崛起,银行的客户数据呈井喷之势。目前数据已经成为21世纪全新的自然资源,全球范围内数据产生的数量、种类及速度都在以爆炸性方式增长。而银行天然拥有的海量客户信息为银行进行大数据分析,挖掘客户洞察,发现全新商业机会提供了重要基础。在这一趋势下,银行基于大数据分析进行客户洞察挖掘的两大关键前提包括,首先要从银行组织整体出发,打破各个部门的界限,收集完整的客户数据,这种能力将帮助银行打造围绕客户的360度视图,其次还需要基于客户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营销、销售及客户服务决策。

利用大数据分析,银行可以在两大领域实现创新与突破。首先,基于银行现有数据的再利用,借助大数据新的思维和手段,银行可以挖掘隐含的客户社交属性、位置信息、行为信息、账户关系网络等信息。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显著改善银行业务洞察的精确性,从而建立起全面的业务数据洞察力。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掌握,可以使得银行更精确对客户的完整画像进行描,从而挖掘新的业务机遇。此外,应用大数据分析,银行可以与第三方合作伙伴建立广泛的业务联系,打造跨行业联盟,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建立更加完整的大数据客户视图。

目前,IBM已经帮助新加坡星展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澳新银行以及众多国内银行成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银行业务发展灌注了新的创新能力。

系统为实,让核心能力支撑创新

在客户快速变化、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以及监管加强等趋势驱动下,银行亟需进行转型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促进产品创新及加快产品上市速度,有效进行利率定价、执行和管理以及更好地适应监管合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强大的系统能力支持并推动业务的发展与创新。

在这种情况下,近日IBM发布了全新的核心银行CBOD 2.0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具有统一客户管理、产品灵活配置、差异化定价、多法人支持、独立核算引擎、精细数据六大能力,并可以在更周全的客户服务、更快速的产品创新、更高效的业务流程、更精细的数据、更全面的管理五大方面帮助银行实现快速提升。从而使银行实现灵活定价与创新、支撑业务扩展、支撑精细化管理的三大转型。

同时,为了构建稳定的IT系统能力,IBM将积极帮助国内银行推进数据中心两地三中心的建设。数据中心两地三中心的设计源于银行IT系统集中后对业务连续性的需求。该设计架构可以较好的满足各种严重故障情况下的系统高可用性要求。

另外,面对日益变化的竞争格局以及愈发复杂的客户需求,银行业正在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银行正在不断推动业务创新,以构建全新的核心竞争优势。云计算可以打破传统IT资源的限制,以更加高效、低廉、灵活的方式组织资源满足业务需求,从而驱动业务创新与发展。目前,IBM已经帮助众多国内金融机构率先应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业务能力的大幅提升。

风控为要,让企业安全尽在掌握

大数据时代下,银行风险管理正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例如在操作风险方面,内部及外部金融欺诈者使用比以往更加复杂的方法和工具,使得打击金融犯罪的成本正在上升。银行急需打造综合的、全面的风险管控体系。

基于大数据的整合风险管理平台采取“银行业务、系统与数据的三位一体的整合理念”,强调银行整体层面的风险组合管理,不仅可以对银行承担的各类型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而且通过有效地构建一个持续的、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将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银行,各个层级和各个业务单元,从而确保银行有效地应对复杂金融环境下严峻的不确定性、相关性风险和机会。

同时,IBM指出企业应当从利用数据分析与洞察实现智慧的安全保护,应用云计算和移动工具提高信息安全性,开展整合的信息安全管控三方面有效利用创新技术所带来的机遇,打造全面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凭借自身全面的安全解决方案,IBM可以帮助不同银行及金融机构实现全方位的安全保护。

携手35年,IBM 致力中国银行业创新与发展

携手35年来,IBM一直以丰富的金融业服务经验和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助力中国银行业不断发展。当前,在中国银行业正在经历关键转型期,IBM始终紧抓行业与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并通过多年积累的丰富行业洞察与全球实践帮助中国银行业打造适应自身发展需求的发展之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大数据中国微信

QQ   

版权所有: Discuz! © 2001-2013 大数据.

GMT+8, 2025-1-10 04:44 , Processed in 0.166074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