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524|: 0

迎互联网大数据 AMD双架构运算前途广阔

[复制链接]

202

主题

6

回帖

88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85
发表于 2014-11-14 15: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EI 于 2014-11-14 15:44 编辑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技术转型迫在眉睫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IT商务市场格局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大量新兴互联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浮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鲜热词在不断刷新,消费者对于互联网的需求呈几何倍数激增,非互联网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务经营,这些现象都在刺激着底层技术的变革。


AMD公司全球副总裁兼服务器事业部总经理Suresh Gopalakrishnan

  今年2月,Suresh来华在谈到ARM处理器的未来前景时,Suresh表示:“在2013年如果看ARM的CPU发货量的话,大概是达到了80亿颗,在X86的CPU方面是1300万颗。应用方面,AMD目前的三类不同的产品线是适用不同的终端用户的应用,X86主要是大核心的CPU,适用于数据中心、高性能运算、金融服务行业,就是需要运算能力比较强的一些用途工作负荷的情况。APU主要是做媒体的运算,还有做远程、游戏、设计,还有一部分高性能运算的性能。ARM服务器主要是做网络服务、存储、短讯即时通讯的应用,以及做大数据的应用。”

  以服务器为例,大多数据中心(例如前端Web服务器)在实际运作当中并不适合采用功耗、复杂程度过高的64位x86处理器,因为这部分工作并不要求服务器处理器有多高的处理性能,而是追求更高的I/O吞吐能力,这只能通过增加服务器的数量来满足。举例来说,移动终端间的信息交互属于量级较大但负荷较低的应用,当用户量级达到百万级时,如果在处理海量轻型负荷时无法实现快速响应,就会对用户体验造成极大的影响。


AMD携手ARM 优势明显战略明确

  当传统64位x86服务器处理器已不适合担当大数据处理重任时,谁能成为其替代者,将服务器更好融入互联网时代呢?此时架构方案设计公司ARM站了出来。众所周知,ARM的江山在于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因为其特点是低成本、低功耗、低复杂性,更适合依靠电池驱动的计算环境。而这些特点也恰恰契合了数据型服务器所需——可以有效降低数据处理时的能源消耗,并能够在同一套机架中塞进更多系统。其实早在多年前,ARM就已经可以提供基于服务器平台的处理器设计方案,只是由于大环境影响,OEM的反响并不强烈。不过如今大环境已经就绪,新兴服务器需求越加迫切,ARM的机会也随之到来。

AMD携手ARM 优势明显战略明确

  ARM虽然在互联网时代赢来了服务器领域的机会,但众所周知,ARM只是方案设计者,并不涉及具体产品的制作,而下游OEM厂商多以消费级处理器的研发生产为主,在企业级方面经验不足。那么有没有既具备研发实力、品牌影响力,同时又具备服务器处理器经验的厂商能够携手ARM把握住这个机会呢?当然有。


AMD携手ARM 优势明显战略明确

  老牌处理器厂商AMD放眼于未来,瞧准了这个机会。早在2012年底,AMD就曾计划于2014年推出基于ARM架构的服务器处理器;2013年,AMD将此计划写入了产品路线图;而上个月,AMD正式展示了旗下首款为64位ARM服务器处理器设计的全面开发平台,其处理器为Opteron(皓龙)A1100 。

和ARM的其他OEM厂商相比,AMD在服务器平台业务中具备诸多优势:

  1、研发经验成熟:AMD在处理器研发领域具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成熟产品代代更迭、不计其数,其中很多都具备划时代意义;

  2、在服务器领域打拼多年,了解用户需求,能够针对性的对ARM设计方案进行改良、发挥各自技术优势;

  3、合作伙伴多,客户资源多,与全球主流服务器厂商以及下游OEM厂商均保持着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新概念、新产品的推广;

  4、具备优秀的口碑,即品牌优势。

2
双架构运算方案启动AMD产品布局分析


  而在今年5月APU14 BEIJING 创新大会上,AMD全球副总裁、AMD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潘晓明也介绍到,“2014年一季度,我们在第五届开源计算峰会上展示了专为首款64位ARM服务器CPU设计的全面开发平台,2014年下半年适当的时候,我们会对ARM服务器的芯片进行量产;2015年将会做出Pin 2 Pin兼容的ARM的芯片,也是基于A57的核;2016年这个时间段,因为我们拿到了ARM架构的许可,AMD就会自己作出基于ARM架构的核心我们叫K12。选X86可以用我们X86的芯片,选ARM可以选ARM,都是兼容的。2016年我们会出全新的高性能的ARM的核芯,这是我们的战略意义。”潘晓明补充到,要让AMD真正的变成双架构计算的公司。以前AMD是唯一一家能提供CPU和GPU的公司;而今,AMD又变成了唯一一家能够提供双架构计算的X86+ARM的公司。


AMD全球副总裁、AMD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潘晓明



AMD架构芯片主板

  AMD没有闭门造车,独自研发低功耗、低成本服务器处理器,而是选择携手ARM,这一步具备着很明确的战略意义。我们知道,独自研发一款处理器在研发经费上是比不小的数目,这将侵占产品的成本,有悖于“低成本处理器”的初衷;另外从设计、研发到完善、制作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短时间内难以满足用户日益旺盛的ARM计算需求。而AMD携手握有成熟设计方案的ARM,可以良好解决这两个问题,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可以说AMD携手ARM的战略性很明确:降低成本,抢先占领市场取得先机。

双架构运算方案启动AMD产品布局分析

  通过AMD不久前发布的服务器平台最新线路图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其近三年的产品布局:


AMD X86架构产品

  首先是2014年,AMD将在x86平台推出“Kaveri”、“Beema”以及“Mullins”后继续更新产品线,而ARM平台则会推出“Seattle”,其具体产品我们已经看到了,即采用28nm工艺、具备八个Cortex-A57核心、运行64位ARMv8-A代码的皓龙A1100。

  等到明年,“空中之桥(SkyBridge)”项目正式启动,双架构运算开始运行。该项目包含20纳米工艺的新APU及其系统芯片,这预计将成为世界上首批针脚相互兼容的ARM和x86处理器。其中,“空中之桥”项目中的64位ARM处理器将基于ARM Cortex-A57核心,并且将是AMD首个针对安卓系统推出的“异构系统架构”(HSA)平台;而x86款处理器将带有下一代的“Puma+”CPU核心。

  “空中之桥”系列产品的特点是完整的系统芯片集成、AMD的“次世代图形架构”(GCN)技术、HSA和通过专用的“平台安全处理器”(PSP)实现的AMD安全技术。


“K12”——新的基于ARM的高性能、低功耗的核心

  到2016年,我们会迎来“K12”——新的基于ARM的高性能、低功耗的核心。它深度利用了AMD的ARM架构授权、多方面的64位设计专长以及由半导体架构师Jim Keller带领的核心开发团队。

  根据AMD的解释,这些解决方案将同时挖掘x86和ARM生态系统的特性,AMD称之为“双架构计算路线图”。

  差异与半定制化 AMD双架构运算前景明朗

  在如今的行业里,单纯标准化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客户希望有个性化的定制或半定制的产品。在这个前提下,AMD有丰富的IP,可以更灵活的实现半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此前和微软索尼的合作,都是充分利用AMD很好的IP技术在计算核心上作出了半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今天在中国市场上,AMD正在寻找新的蓝海。半定制化业务正是新蓝海里的一块重要领域。


ARM和x86的处理器市场规模将超过850亿美元

  半定制化是市场中新的蓝海,而双架构计算的优势恰恰在于半定制化,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当用户购买了一套双架构计算设备后,在处理数据中心任务时可以采用ARM处理器,在处理器企业应用时可以采用x86处理器。无论对于何种企业,这无疑是一套即节约成本又降低应用难度的“万金油”策略。

  据AMD公司内部估算,预计到2017年,基于ARM和x86的处理器市场规模将超过850亿美元。同时AMD认为数据中心的未来是ARM处理器架构的天下,过不了多久基于64位ARMv8的服务器就会在诸多机架上欢畅地运行。


作为ARM服务器领域的先行者,AMD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希望

  在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高度需求的革新环境中,作为ARM服务器领域的先行者,AMD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希望:我们将会看到AMD把握住机会携手ARM研发出新服务器系统,以领军者的姿态带动整个行业完成这次革命,推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解决大数据时代的拥堵问题。同时我们也将看到AMD的双架构计划完美实施,让更多的企业使用上半定制化产品,提高办公效率,让互联网用户能够获得更优质的使用体验。

  当然,任何革新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服务器处理器由x86转型至ARM、平台由单一架构转型至双架构的路上,AMD势必会遇到一些艰难和困苦,它们或许来自技术,抑或来自市场。但无论如何,AMD作为探路人理应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掌声。在这里,我们有理由相信,AMD在今后的道路上必将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实现“天空之桥”和“K12”计划,能够为服务器领域注入新的血液,更能够为这场技术革新带来新的动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大数据中国微信

QQ   

版权所有: Discuz! © 2001-2013 大数据.

GMT+8, 2024-12-23 23:31 , Processed in 0.053096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