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avisfine 于 2014-12-24 21:47 编辑
商业智能,这个21世纪的时代宠儿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风靡全球。追溯起源,它却不是如孙悟空般从石头里蹦出来横空出世的。 学界已公认,赫伯特西蒙对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是现代商务智能概念最早的源头和起点。1973年,因为对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贡献,他获得了计算机学界的最高奖项,图灵奖;1978年,他又因为对“商务决策过程”的出色研究戴上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 1970年,IBM的研究员埃德加-科德(Edgar Codd)发明了关系型数据库,解决了此前网络型数据库结构复杂多变、不易开发的困难,使软件开发人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此后,大型信息系统的应用一日千里、遍地开花。 20世纪7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第一次提出,决策支持系统和运营系统截然不同,必须分开,这意味着决策支持系统要采用单独的数据存储结构和设计方法。 1983年,Teradata公司利用并行处理技术为美国富国银行(WellsFargo Bank)建立了第一个决策支持系统。 1988年,为解决企业集成问题,IBM公司的研究员Barry Devlin和Paul Murphy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新的术语:数据仓库(DataWarehouse)。 1992年,比尔。恩门(Bill Inmon)出版了《如何构建数据仓库》一书,第一次给出了数据仓库的清晰定义和操作性极强的指导意见,真正拉开了数据仓库得以大规模应用的序幕。 1993年,拉尔夫。金博尔(Ralph Kimball)这位毕业于斯坦福计算机系的博士,也出版了一本书:《数据仓库的工具》(The Data Warehouse Toolkit),拉尔夫。金博尔在书里认同了比尔。恩门对于数据仓库的定义,但却在具体的构建方法上和他分庭抗礼。 2000年,数据仓库技术全面成熟。 数据仓库出现以后,活跃在前沿的科学家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专属“阵地”,商务智能的下一个产业链:联机分析,如水到渠成般迅速形成。数据仓库开始散发真正的魅力。 1989年, 数据挖掘技术兴起。这一年,图灵奖的主办单位计算机协会(ACM, Association of ComputingMachinery)下属的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小组(SIGKDD)举办了第一届学术年会、出版了专门期刊。此后,数据挖掘被一直追捧,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并如火如荼的发展,甚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了大学课堂,不少大学,还先后设立了专门的数据挖掘硕士学位。 1989年,著名的高德纳IT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为业界提出了商务智能的概念和定义,商务智能,指的是一系列以数据为支持、辅助商业决策的技术和方法。商务智能在这个时候完全破茧而出,不是历史的巧合,因为正是数据挖掘这种新技术的出现,商务智能才真正有了“智能”内涵,这也标志着其完整产业链的形成。 进入21世纪以来,风生水起,新的技术浪潮又使商务智能的产业链条向前延伸了一大步:信息可视化。 可视化技术的出现,使商务智能分析的产业链形成了一个从数据整合、经 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到最后数据展示的完整闭环。商务智能的这四个产业链,独立性都很强,具体到特定的商务智能产品,也不是每一环节都缺一不可的。但随着数据量的增大,每一环节都可能变得相当的复杂。 商务智能的历史,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演进过程,至今为止,它的内涵和外延,还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它的各个产业环节,都有不断丰富扩大的趋势。特别是作为其“智能灵魂”的数据挖掘技术,潜力非常巨大,可以预见,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德鲁克所说,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知识生产率的竞争。以知识发现为使命的商务智能,必将成为知识时代的竞争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