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雾霾又作妖,看《三年行动计划》如何将其制服
秋天到,雾霾临, 寒冷之上覆毒气, 出门需要全装备, 谁人帮忙来治理?
9月12日-1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迎来了立秋后的第一场雾霾。自12日下午起,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污染物开始在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地区逐渐汇聚,区域内多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小时轻度-中度污染。由于受到区域传输、污染物山前累积和二次转化的共同影响,区域上PM2.5日均浓度最高值(13日,80微克/立方米)和小时浓度最高值(14日12时,124微克/立方米)均出现在北京。 北京市9月12-14日主要污染物曲线图 污染成因分析 通过北京市污染特征雷达图分析,13日夜间至14日中午,北京市PM2.5浓度出现快速增长,且PM2.5污染特征单独凸显,说明气态污染物二次转化是本次北京市PM2.5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9月12-14日主要污染物特征雷达图 从颗粒物组分特征来看,本次污染过程中北京、唐山和廊坊等地的PM2.5组分均表现为硝酸盐主导。北京市PM2.5浓度从12日开始持续升高,硝酸盐浓度增长与PM2.5趋势一致,14日12时中度污染期间硝酸盐占比超过40%。这说明,在静稳高湿的不利气象条件下,机动车和工业排放的NOx快速转化成硝酸盐是推高PM2.5浓度的重要原因。同时,北京市PM2.5浓度升高时,硫酸盐、元素碳等组分也有明显增加,分析是受到区域污染传输影响。 污染防治政策 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蛰伏了一个夏季的雾霾又有了隐隐作妖的趋势。近日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将开启新一轮大气防治行动。“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在“十三五”规划目标基础处上进一步提高,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比2015年减排30%以上;重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同时,按照“同步改善、功能区趋同”的原则,确定了各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等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结合过去五年治理经验,本次大气治理将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分别是机动车污染治理、扬尘治理、工业和生活面源有关的VOC治理。在采取的措施上更加关注全过程控制和源头控制,即不仅仅关注末端的污染控制,更加关注从运输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用地结构等四大结构方面的调整。并将坚持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获得新动力,从监测体系、监管系统、监察能力等方面强化科技支撑、新技术应用,以技术进步推动治理提速。
小结: 大气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久久为功。大气污染来源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气污染治理也必须全民参与、全民行动、全民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各尽其责,共同发力,为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的美好中国献力气!
|